资阳三线建设时期,有位著名的工匠庄铭耕。
资阳“431厂”,如今的“中车资阳公司”,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祖国在三线建设中选址资阳县新建的内燃机车生产厂。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离开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来到资阳创业,他们中有老红军、新四军、留美铁路专家、国企领导,也有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即身怀绝技的“工匠”。
这里,介绍一位来自江苏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的车工、车间主任、工程师、全国先进生产者、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庄铭耕。
^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在戚墅堰工厂和庄铭耕(中)交谈。
^七十年代,庄铭耕在资阳431厂柴油机分厂为青工传授车床加工技艺。
^庄铭耕在资阳厂车工技术现场交流会上介绍经验。
庄铭耕是上海市人,抗战胜利那年进入江苏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当车工,解放后历任车间主任、工程师。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调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厂工作。
五十年代初,创造了刀架固定法、无针校正法、记号测量法、快速挑扣法、多刀多刃法、一刀成型法等先进切削技术,大大提高了工效,被命名为“庄铭耕工作法”。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曾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庄铭耕,一个普通的工人,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动脑动手,钻研技艺,独创了多种先进切削技术的工作方式,被命名为“庄铭耕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工效,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2年,庄铭耕学习苏联高速切削法,创造了无针校正、多刀多刃等六种先进切削技术,大大提高了工效,1953年完成两年零八个月的工作量,成为国家“一五”时期涌现出来的一线生产能手之一。后来,大批庄铭耕式的职工的出现,使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在全国铁路工厂工时竞赛对标中项项第一,获得全面冠军。由于成绩显著,工厂在全国铁路竞赛中率先荣获优胜循环红旗。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致信,祝贺戚机厂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年的生产任务,节约资金720亿元(旧币)。铁道部要求全国铁路工厂学习“庄铭耕工作法”。
1956年,庄铭耕等四位车工,在车间贴出倡议书,提出四年时间完成七年任务。《新华日报》采写了庄铭耕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完成五年计划的长篇通讯,并发表社论。庄铭耕成为全江苏省的一面红旗,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当年,参加全国总工会赴苏休养团,受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邀请,去苏联著名疗养地索契休养。
1971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庄铭耕作为特殊人才,奉调到资阳内燃机车工厂,为新中国建设的民族工业企业,培养技术工人。他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影响了一代代机车人:资阳厂九十年代,又出现了以工人姓名命名的“刘义伟精细工作法”;2013年,又成立了“钟俊林焊工技术工作室”。工匠引领的技术工人队伍,成为中车资机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