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翔:从资阳431厂技术员到西南交大校长的铁路专家。
199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载消息:孙翔教授逝世。“新华社成都4月5日电:我国著名铁路牵引动力和机车车辆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孙翔教授3月30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53岁。”
(上图为孙翔和导师孙竹生 )
从唐山铁道学院到大连厂、资阳厂,再到西南交大,孙翔同志长期从事机车车辆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铁路牵引动力专家和机车车辆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成功地主持了我国首列万吨重载列车开行试验,并担任高速列车车体及转向架研制的总设计师。
1959年,刚在北师大附中毕业的孙翔怀着“机械工程师”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大学五年,孙翔仅用两年时间就学完所有课程,并掌握了英、德、法、日四门外语,成为唐山铁道学院有名的高材生。
1964年分配进大连机车厂,由于妻子在成都工作,1971年,他调到离成都较近的资阳内燃机车厂一分厂,正赶上工厂试制第一台内燃机车。1972年春节前夕,当工厂设计组把图纸送到分厂时,刚调来几个月的孙翔被指派为工艺组组长。
在车间,经常有他的身影。1973年深秋,第一台内燃机车试制成功,孙翔脸上泛着红光,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总算出车了!”
(上图右一为孙翔)
1975年春季的一天,孙翔正埋头工作,突然,成都来电:岳父心脏病复发,生命垂危!孙翔赶赴成都。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岳父的病势基本稳定。又呆了一天,孙翔急迫回厂搞机车设计改进,给爱人留了张纸条,悄悄地上了回厂的火车。
孙翔不仅把精力投入到干线机车的试制中,还注意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学校里,他已经初步掌握了英、德、法、日四门外语,进厂后又自修到可以直接阅读外文资料。为了给机车试制找到比较合理的方案,孙翔必须消化各国有关内燃机车制造的先进经验。一天十五六小时的连续工作,使经过四个月的挑灯夜战,孙翔终于汇集成了《国外大功率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发展概况》一文,为干线车试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文后来发表在《内燃机车》1978年一、二期合刊上。9年期间,他共写出10多篇学术文章,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国外资料。
1978年7月,37岁的孙翔晋升成为工程师,1980年,被铁道部选派去德国考察研修,受到德方的高度评价,并婉拒德方克劳斯玛菲公司的高薪聘请,归国返厂。
1982年他破格晋升,成为铁路系统最年青的高级工程师。1984年,经铁路老专家孙竹生力荐,将孙翔调到西南交通大学,历任博士生导师、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孙翔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部级奖励,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并在孙竹生的支持下,组织起了一支大部分由年青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在机车车辆的研究中,获得了明显的进展。西南交通大学的机车车辆学科先后被推为博士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由国家确定建立“牵引动力国家开放试验室”。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开始后,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在现场、试验室、计算机房度过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
1985年10月,驰骋在京广线上的5012/5071次组合列车在郑州局管内,因制动缓解时三处断钩而造成重大事故,这无疑使我国刚刚起步的铁路重载运输更加步履维艰。正在北京出差的孙翔得知这一消息,掉头就往郑州跑。他将事故有关数据带回学校,运用他花了一年的心血而研究出来的“列车动力学精确程序”进行分析。他和同事们利用休息日,包下学校计算中心的全部机时,埋头苦干了一个月,拿出的分析报告,结论与现场实际相当符合,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
孙翔创立了我国重载列车动力学崭新领域,完成十几个课题。解决了新型机车研制中的关键技术,从而确保了广深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的试制成功。
1989年底,“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为北京局、郑州局、广州局管内繁忙干线的扩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翟婉明教授说,1993年,在大秦铁路主持我国首列万吨重载列车开行试验中,最艰苦的地方总有孙翔的身影。白天超负荷的工作,他从无丝毫懈怠,可晚上却独自在餐车的灯光下整理开行数据,运筹设计次日的试验方案。稍事合眼,他又在凌晨两三点钟叫醒年轻的同事们……试验成功后,庆功会未及召开,孙翔又率先着手发起了对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的冲击,亲自担任了高速机车车体及转向架研制的总设计师。
(上图为孙翔的学生、中科院院士翟婉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作为百年名校的学者型校长,孙翔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堪重负,心力憔悴,于1995年3月30日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