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人物谱】431第一位职工:留美铁路专家、首任总师唐茂松。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蓝图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紧张绘制,祖国西南川中腹地资阳县,画上一个“内燃机车工厂”的圆圈,从此,这个以盛产红苕为主的农业县,被注入铁路大工业元素,迈上建设车城资阳的大道。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从北京、青岛、大连、常州等地陆续汇聚资阳,为祖国机车工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涌现了众多杰出人物,载入厂史,为人敬仰。
(下图为当年按照三线建设“山、散、洞”要求,建在资阳城西山沟里的厂房。)
1964年底,铁道部按照中央三线建设部署发文,在四川成立内燃机车和车辆筹建处,1965年初,第一个到铁道部东辅楼329室挂牌办公的人,就是被任命为首任总工程师唐茂松。此人经历不凡:湖南长沙人,生于1917年, 上世纪30年代赴美国留学生,中国铁道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我国铁路内燃机车专家,先后在一机部机车局和多家铁路机车公司任总工程师,为铁路机车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图左一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的唐茂松)
唐茂松出身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在长沙开办学堂,拥有南大街半条大街商铺,家境殷实。他自幼勤奋读书,193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当时国民政府招考铁路留美学生,通过考试合格后,到美国留学,但学成后正值国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知这批留学生暂不回国,于是唐茂松在美国时间长达八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国,先在银行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其堂兄劝他到台湾,但他怀抱“科技救国”的志向,执意留在了国内,1948年进入田心厂(湖南株洲)任工程师,进入铁路行业,成为我国解放初期的铁路专家人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担任柳州厂副厂长、一机部机车局设计处处长、大同厂总工程师、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下图为唐茂松在湖南田心厂车间指导工作。)
从1965年到资阳厂,直到1981年调田心厂任顾问,在厂史 “工厂历任行政领导”名录中,一直担任总工程师,但是在厂史和工厂党委机关报《资厂工人》中,都鲜有他的工作、活动记录。带着这个问题,历史文化资料征集的同志询问了曾经在他身边工作的一些老同志,他们都众口一词:由于唐总有过留学美国经历,又是非党非团的一介书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划入“臭老九”之列,尽管他怀揣抱负,但有其名难有其实,在逆境中不忘初心,尽力而为。
唐总在资阳厂十余年,分两个时段,一是筹建工厂时段,二是试制生产时段。筹建期间,他有两点功劳,一是通过努力,把铁道部关于建厂的所有批文,按照程序跑下来,并将筹建处抵制“大分散”、建议“小集中”的方案向铁道部汇报,求得支持;二是把筹建的技术班子搭建起来,包括设计组、工艺组、计量室、化验室等,是早期技术部门创始人和领导者。
工厂筹建时期,在工厂总体建设方案上,唐茂松坚持自己的集中小分散的方案,他说:“我走过很多国家,也没有见到过这种分散建厂的,这对工厂生产不利。他受筹建处领导指派,到部里和到建厂局据理力争,并实地考察,为工厂建设小集中方案的落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文革开始后靠边站,他搭台,不能上台唱戏。1970年前,唐茂松就叫王光锐搞出了240柴油机的方案,工厂没有研究采纳。几年后事实证明,唐茂松的意见是正确的,在他离开资阳厂后,铁道部下达1344号文件,资阳厂转产东风4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生产240柴油机。
唐茂松一生严谨治学,具有学者风范,出过多部铁路技术书刊,编译了多种国外机车技术资料,也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1981年1月,调回到株洲田心厂担任技术顾问。1982年8月10日至16日,由铁道部科技局、工业总局及机务局共同主持的内燃机车标准审查会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召开,唐茂松作为机车专家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退休后,湖南多家单位聘请他编译铁路等英文技术资料,他都尽力而为,而且义务服务,从不收费,体现了一位治学专家的高风亮节。
(下图为唐茂松在车间资阳内燃机车厂柴油机分厂组装试验车间现场,陪同老红军、党委副书记向守富指导工作。)
1991年10月,资阳厂25周年厂庆日,唐茂松已经74岁了,但仍欣然应邀,回到资阳厂参加厂庆活动,这里不仅因为有他的子孙辈,更有他参与设计建设的车间厂房,他要亲眼看看工厂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在与设计人员座谈时,他说:“我们过去的产品开发,都是炒肉丝,单一的老一套,要来点大杂烩,还要上点毛肚火锅,关键就是要拿出拳头产品。”在谈到科技投入时,他说:“当今,科技的投入就是生产的投入,必然会有更大的回报,工厂一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要满足于60分及格,要争取得80分以上甚至满分。”
这就是一位老三线人、一位铁路专家的追求。如今,中车“资阳造”车行天下,1300余台遍布“一带一路”34个国家,老一辈三线人的梦,已然成真。